分享:泛音合唱《念故乡》难以置信的听觉享受,太美了!

【呼麦】泛音唱法发源于蒙古、西藏、吐瓦、西伯利亞等地,當西方人在十九世紀初次接触到这种歌唱方式時,莫不大感驚異,因为歌者能在一个持续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声的高音,故這種唱法也称为「双声唱法」(double-voice singing),在发源地則被稱為「喉音唱法」(throat singing)。這種唱法雖然非常另類,但並非魔術,更不是因為蒙古人有特殊的聲帶構造,相反的,它是一種人人可學的歌唱技巧,近三十年來,西方樂壇中出現不少學習泛音唱法有成的音樂家,影响遍及古典與流行樂界。


关于泛音唱法和这个合唱团对泛音唱法的实践,西北民族大学的合唱指挥家窦铁民老师这样说: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合唱团来说,持续、精准、稳定的音准是首要的因素。而这种音准的精确度通常是以“音分”(“cent”,音乐律学中用来计量两音之间距离的常用单位,例如:一个十二平均律的小二度之间相距100音分)来计量的,因为同样的两音,在不同律制中的距离并不相等。例如同样是大三度音程,十二平均律(例如钢琴上的大三度)是400音分,而表现和声音响较为擅长的纯律则是386音分,要比十二平均律的大三度窄14音分,如果演唱大三度音程的两个人能够以近似386音分的距离去演唱,这个大三度音程的融合度就要好于十二平均律的大三度。如果合唱团的音准非常好,演唱纯一度或纯八度音程的时候也会同时出现与此八度音相距纯五度、大三度、小七度等泛音,这就出现了合唱的音响为什么会是“1+1>2”的更为丰富的音响,也是合唱的音响为什么比独唱更具魅力原因。而另外需要演唱纯五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声部能够与这些泛音的音高重合,那么整个合唱团的音响便非常自然而极其融合。


这个合唱团其实原本的演唱就很精彩,音准极佳,已经能从中听出自然地“泛音”,但他们又巧妙的在其中加入了overtone的声部,利用这种唱法产生的泛音与合唱团天然的泛音相叠加,使得整个合唱团音响中的泛音得以加强,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晶莹剔透而又迷幻斑斓的音色,在第一首作品《Villarosa Sarialdi》中这种音响让人亦真亦幻、迷醉其中,尤其在结尾的时候overtone的声部与合唱团“高叠置”和声的混合,仿佛让听众身处宇宙,看着星辰、银河环绕周身,不禁让人激动泪流!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关于泛音合唱的解释,引自愛樂尚理 2016.10.15 的微信文章。

Leave a Reply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