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名著简介
2018年03月05日 作者:慈怀读书会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人生的智慧》。
有多少人被一些当下的心灵鸡汤感动,比如这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其实,这是1851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自己的一本书《人生的智慧》中谈到的一个小小的见解而已。
叔本华在这本书中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探讨了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名声等长久以来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世间事物。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对自己的开解,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并不被人们所认知,甚至他的著作读者也甚少,这与黑格尔弗洛伊德这些哲学家在世就获得了很大的名望不同,叔本华是在相当落魄潦倒中病逝。
但他一直很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你是一个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时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你的书是为后人写的。所以天才必将独守寂寞。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放弃这些你要坚持的东西!”
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克里斯托弗.贾纳韦在《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说的:“他对思想史的影响是既伟大又丰富的。”
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质疑理性神圣地位的哲学家,被称为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是自启蒙运动以后第一位系统质疑人的存在及其理性的崇高价值的哲学家。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晚年所著,这本让叔本华终于名声鹊起的著作,集叔本华思想之大成,闪耀着他一生智慧的灵光,语言生动,比喻形象,没有什么阅读习惯的读者拿到这本书,都会被里面丰富形象的叙述所吸引,很轻快就能读完。
卡夫卡曾评价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人的幸福从何而来
在开篇“生命的划分”中,提到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分别是从外界得来的幸福,从心灵得来的幸福和从肉体得来的幸福。
叔本华非常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认为人的幸福乃至自身命运的不同,应该归结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格,包括健康、精力、审美、气质、道德品性、智慧和教养等。
二是人外在所拥有的,也就是物质财富。
三是自身在他人评价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别人如何看待你。
而叔本华认为人格差异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全看人以什么方式来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样的外界事件或环境对不同的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
人所能获得幸福的多少,由自己的人格力量所决定。
人的精神能力更是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得较高生命精神价值享受的能力,如果精神能力弱小,又不加以外在努力,别人或者财富的帮助是不能把他提升到幸福快乐的层次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内在精神不够富有的话,指望任何外界的帮助,都不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人格是获得幸福中最重要的,而财富是必要的,却不是必需的。财富能带来幸福,也会打扰幸福。
那人的人格究竟是什么?叔本华认为人格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就是人获得幸福和快乐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追求人生幸福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
心底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在这些内在品德里,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就是愉悦健全的精神,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那是因为他个人的本性就是快乐的,而这种美好的品德可以弥补其他幸福缺失所带来的遗憾。
当快乐的感觉来到你的心扉时,你就应尽情地敞开你的心扉,让快乐留在心中。
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但人们却似乎常常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愿让自己太高兴,惟恐乐极生悲,带来灾祸。
实际上,“快乐”本身便是直接的收获,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对于当前来说,只不过是介于两个永恒之间极短暂一瞬而已,我们追寻幸福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保障和促进这种快乐的心情。
能够促进愉快心情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
所谓宁做健康的乞丐,也比做病恹恹的国王快活得多。
性情乐观、体格健康、充满活力、温文尔雅、有良知、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地位或财富无法弥补或取代的优势。
而如何维护健康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应该避免任何方式的过度放纵自己和压抑烦闷的情绪,也不要太束缚自己,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并遵守卫生原则。
幸福基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
快乐的精神是获得幸福的要素,健康有助于精神快乐,但要快乐仅靠身体健康还不够。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终日愁眉苦脸,由于烦恼。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
贫穷和劳苦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产生厌倦。没有得到一样东西时,我们会感到痛苦,而当得到时,我们又会感到厌倦。
生命呈现两种状态:那就是外在或客观,内在或主观,痛苦与厌倦,这些状态都处在对立中。
想要得到人生的幸福,聪明的人首先要通过努力来争取能够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力求心安理得。
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越多,求之于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所以人的智慧越高越不合群。
所以那些纵情于娱乐消遣和社交的人,惟恐自己独处,与任何人都能一拍即合,不过是害怕自己孤独时,暴露出自己内心的贫乏程度。
一个人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止步于财富名誉地位
讲到财产,叔本华并没有一味地将物质财富看成是污染道德的不洁的东西,他认为财产还是一个很有用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要将它用于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和麻烦的手段,而不是认为钱是用来挥霍浪费的。
叔本华将人的地位分成名誉、骄傲、官位、荣誉和名声。
人性有一个很特别的弱点表现为:人们经常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考虑很多。
虽然我们拥有的价值是来源于人格、财富等各种优势,而实际上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价值高低还是要受到他们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其中就有我们留给他人的印象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
本来我们的幸福感应该靠自身获得,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做的任何事,千辛万苦,艰忍努力,甚至于冒着生命危险所获取的成功都是为了让别人夸奖自己,或者是为了让别人尊重自己,人们才拼命去追求职位、成就、美饰,有时还包括知识、艺术等其他目标,这都是很可悲的。
除了看重名誉这个人性的弱点,还有三个嫩芽根植于人类的愚昧本性,那就是野心、虚荣、骄傲。
虚荣和骄傲的区别在于:骄傲是产生于人对自身某项特殊才能的自信,而虚荣心的产生则是因为期望让别人对自己这种自信的确认;骄傲是源于自身情感,它是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可,而虚荣则是外在的,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
荣誉和名声也像一对双胞胎,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有着质的差别。
荣誉是每个人在类似情况下都应该具有的表现,我们所感受到的荣誉是每个人的自我评价;而名声则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
荣誉可以使别人认识我们,信任我们,名声的作用则大得多,会让别人长久地记得我们、怀念我们。
但是不要为了获得名声而去做事情,人们尊敬的并不是名声,而是赢得名声的品质与成就,那是一个人真正的本质,名声不过是偶然得到的外在标志,它起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加确信对自己的认识。
真正的名声是死后才享有的名声,虽然他没有在生前听到人们对他的赞颂,他仍然是个幸福的人。
开启人生思考的碎片模式
在对“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思考中,看得出来叔本华特别推崇孩童时期对事物认真执着的态度。
在儿童们充满好奇的探求中,他们总是能悄无声响地抓住世界的本质性和一般的要点,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个别知觉和经验认识到我们整个生活的特性和根本。
当我们慢慢长大时,事物的繁杂使得我们失去了童年时那种单纯的好奇与耐心,认知事物的渴望也在消退。
在青年时代,人们总是对现实不满,地位、环境等,无论所拥有的地位和环境到底怎么样,依然是充满了怨气,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年轻人将那些空洞沮丧失望不满的现实归罪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同时,青年人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坚定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命运的前方总是有幸福在招手。
与少年或是青年时期看世界的方法不同,成年人从生活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就是要坦诚直率,毫无偏见,他们明辩是非,对于事物的认识了然于胸。
如果说人的前半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永无止境地不知疲倦地追求幸福的话,那么,人的后半部分就是弥漫着不幸的情绪,终日惶恐不安。
因为在这后半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这么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捉摸的,而所有的痛楚才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在“论思考”的篇章中,叔本华嘲笑了那些不会思考只会死读书还有那些只会堆砌前人学识见解的所谓学者,他认为即便你的知识学问再深厚广博,如果你不会自己去消化吸收思考的话,那么,你的知识的价值,也远远不如那些知识虽少但是懂得自己思考的人。
叔本华对美学的研究非常深入,所以他在很多著作中都谈到了“文学与美学”,他将文学定义为“使用词语来丰富想像力的活动就是文学”。
对于读书,叔本华的见解很鲜明,他否定无意义的为了读书而读书,认为思想如同弹簧,受外来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弹性,或者就如同食物可以填充我们饥饿的胃,但如果吃得太多,那么,反而对我们身体有伤害。
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坚持有所选择地阅读,绝不能随便阅读,不读坏书是不会被责怪的,不读好书也不会被人议论,坏书就好比毒药,它伤害了人们的精神和智慧。
当我们无法区别那些新出版的所谓畅销的书,它们的好坏,还不如阅读那些早被大家们评定为名著的书籍更能让人获益。
最后在谈到教育时,叔本华坚持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应该遵循自然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儿童头脑里建立概念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他们自己去观察,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事物,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标准。
我们每个人在认识到人生的本来面目之前,都不应该把书本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把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理念。
有多少人在郁闷了一辈子之后,能明白人生的智慧在于:我们要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选择我们。
有些书是永恒的启明星,《人生的智慧》就是最亮的那颗,因为它太高了,很多人看不到它,但并不能抹灭它的伟大。
正如叔本华本人,被人误解被人歪曲,却永远不能被忽视!
就像叔本华哲学的继承者尼采所说的那样:“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读完人生的智慧,让你彻底读懂: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样看你,从而帮助你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真正享有幸福的人生。
【阿图尔·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为深远。他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认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并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我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李统铨 注)